WFU

2018年11月22日

《TAO OF JEET KUNE DO》截拳道之道:沒有圓周的圓


作者:潘釔天




李小龍在 1970 年背部受傷在家,休養期間的六個月,他整理從 13 歲跟隨葉問學習詠春拳,到當年 32 歲所累積的各種身體與心靈的探索,並透過各類武術突破極限,紀錄自己的理解過程與成長。


關於武術,李小龍是怎麼想的?



《TAO OF JEET KUNE DO》一書讓人進入李小龍的學習心境,沒有電影中的激情,沒有傷痕,沒有咆哮。書中的每一章讀起來都像是一個一個向外擴張的圓,每一次的穿透都直指問題核心。

1975 年《TAO OF JEET KUNE DO》以英文版上市,但讀過哲學系的李小龍所記錄的想法太過艱深。2014 年「商務印書館(香港)有限公司請羅振光博士以早就流傳許久的中譯版為主,曾替增訂版編修翻譯。原本的中譯版是由杜子心翻譯,本名李志雄,生於台灣南投武術世家。


李小龍的時代,其實跟現代沒有太大差別。


詠春拳跟截拳道,都是強調用最少的力量獲得最大的效果。書中許多概念跟詠春拳很類似,但我認為不用練過詠春拳或截拳道,對大部分的章節,反觀人生,也能讓心中的圓往外擴張,以意想不到的力道。

李小龍的時代,其實跟現代沒有太大差別。

以下紀錄我閱讀後最有感觸的句子:

  1. 沒有招式,就是蘊含所有的招式。
  2. 截拳道避免一切膚淺、穿透一切複雜,它直灌問題的核心,指出重點。
  3. 藝術活在有絕對自由的地方,因為沒有絕對的自由,就不可能有創造力。
  4. 當機械化的制約解脫,這就是簡潔,人生是與整體相關的。
  5. 洞見是了解一個人,未被創建時的本性。
  6. 急遽變化的時代是激情的時代。我們對這完全新穎的時代,永遠無法適應和妥善準備。


先是個武術家,然後才是演員。


第八章有幾段文字:

  • 我們當中大多數人,都有一種強烈的渴望,將自己視為別人手中的工作,因此,會免除於由自己有問題的傾向和衝動所促成的行為負責。無論強者弱者,都會抓緊這樣的藉口。
  • 強者會通過宣稱自己是更高力量的神、歷史、命運、民族或人類所選擇的手段而卸責。弱者會以服從的美德隱藏惡意。
  • 我們要變得有所不同,必須對我們的本來面目有所察覺。

我認為這幾段文字是李小龍以武術家的角色,反思自己擔任演員的角色。暑假旅遊時搭乘國泰航空,飛機上的影音系統裡有「李小龍電影」精選,李小龍的電影幾乎都是「一個會武術的中國人打敗外國人」的劇情。

李小龍在寫《TAO OF JEET KUNE DO》時,中國正在經歷文化大革命(1966-1978),也剛好是李小龍擔任演員最紅的時候,從 1971 的唐山大兄到 1978 的死亡遊戲,讓李小龍變成中國的民族英雄。但諷刺的是,中國當時會武術的高手幾乎都離開中國,否則不是被鬥爭就是被餓死。葉問的兩個兒子也在當時逃去香港找葉問。

義和團救不了清朝,李小龍救不了中國。中國政府任由人民霸凌人民,而李小龍卻演「都是外國人霸凌中國人民」,轉移當時中國政府的責任,順勢造了個英雄。但李小龍不想成為誰的神、歷史、命運,他更不想讓截拳道服從他自己。他的武術和形象不是別人手中的工具。

『李蓮達:我的丈夫主要視自己為武術家,其次才是演員。』
『李小龍:學習截拳道並非關於尋求知識,或累積派別模式的問題,而是要去發現無知的原因。』

沒有圓周的圓。小看對手只會讓對手壯大,其實對手本來就不小,也比想像中的大、保守、服從。

我們都還在圓裡,無限服從的摩天輪。


閱讀更多詠春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