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9年3月15日

【空難新聞】Boeing 737 Max 8:逐漸失傳的手動飛行技術


作者:潘釔天




近期 Boeing 737 Max 8 接連在印尼(全機 189 人罹難)與伊索匹亞(全機 157 人罹難)的空難事件,讓大家重新檢視自動駕駛對於飛行員在危機處理時,能不能互補合作,或是互相搶奪操控飛機的控制權?而這討論衍伸出另一個問題:現代客機的飛行員,能在減少電腦輔助,甚至沒有電腦的情況下,還有手動飛行的能力嗎?


電腦對於飛行員,是助力,還是阻力?


曾讓因鳥擊而失去僅有兩顆引擎的客機,平安降落在哈德遜河的薩利機長,在自傳中提到,飛機仰賴電腦飛行,的確大幅減少許多空難事件,但是他發現電腦對駕駛艙的飛行員來說,卻沒有減輕飛行的負擔,飛行員除了要學會飛行技能,還要了解電腦系統如何運作。

他就曾經發現面對特殊情況時,電腦對飛機下達一個完全與他不一樣的指令。

Jack Nicas 與 Zach Wichter 在 New York Times 上寫了一篇文章,標題很直接:A Worry for Some Pilots: Their Hands-On Flying Skills Are Lacking

文中引述許多現役民航飛行員,對於目前飛行員在駕駛艙內的角色:

they become a systems operator rather than a stick-and-rudder pilot.

Stick-and-rudder 是傳統操控飛機的方式,搖桿與踏板。薩利機長 16 歲第一次學飛行,是用只有 Stick-and-rudder 的雙人座 Aeronca 7DC,一架 1948 年生產的螺旋槳飛機,機上連收音機都沒有。

在大部分客機都仰賴電腦飛行的情況下,遇到特殊事件時,飛行員除了要根據電腦給的數據做出判斷,還要深一層思考:電腦給的數據正確嗎?我該相信嗎?

但在特殊時刻,僅有很短的時間讓飛行員做決策,當飛行員終於發現問題,可能已經來不及處理。複雜的自動飛行系統甚至可能會影響飛行員,做出不應該做的行為。

美國聯邦航空總署(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)曾建議航空公司,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,多鼓勵飛行員手動飛行,培養飛行的手感,並增強飛行的自信,避免當自動駕駛與電腦失靈時,仍舊一昧仰賴電腦給的錯誤資訊。


駕駛艙內是團隊合作,不是指揮鏈。


伊索匹亞空難中的飛行員,有一位在駕駛客機前,僅有累積 200 小時的飛行時數,而美國對於駕駛民航客機前的要求累積時數,是這個的 7 倍。

全球飛行員短缺,讓部分新興市場的航空公司,無法以高薪挖到具有豐富經驗的飛行員,導致讓缺乏飛行經驗的飛行員,直接就坐上民航客機駕駛艙載客飛行。他們並非完全沒有飛行技能,而是大部分的技能都在模擬艙內訓練,缺乏實際的飛行經驗,與手動飛行經驗。

薩利機長認為駕駛艙內的飛行員是團隊合作,發生特殊情況時,彼此知道自己的任務,而不需由資深的飛行員指導資淺的飛行員,那會浪費太多時間,還會讓飛行員分心。


為什麼手動飛行越來越少?


曾經我也想考培訓機師,我覺得能親自操控一台複雜又能靈活飛行的機器,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。在網路上看過許多考上航空公司培訓飛行員或自訓飛行員的分享,大部分的人都很懷念在航空學校學飛行的時光,因為每天都是駕駛單引擎飛機,大量的手動飛行,不仰賴電腦,那才是真正有飛行的感覺。

但是現在即使是航空學校,逐漸在提升教學用飛機上的電腦裝置,並減少學生手動飛行的時間,薩利機長很不客氣的表示,這是因為保險公司的要求,有些航空學校甚至禁止讓學生飛進雲裡,否則萬一飛機損壞,保險公司會不願意賠償。

即使已經有許多人發現,飛行員有過度倚賴電腦與缺乏手動飛行經驗,並提出警告,但仍有信仰科技至上的人認為,訓練不足的部分,可用更先進的裝備克服。


更多航空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