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潘釔天
最近一次上課,來了一位新學員
內化成自己的想法
在狄仁傑師傅的拳館練習一年多,每次教學我的師兄都非常會講解詠春拳的招式和應用,即使每位師兄的講解與拳術風格都不同,但互相交錯的教學,完全不會有任何觀念上的矛盾,而且也幾乎跟師傅的教學風格不同,拳館內的學員持續學習詠春拳後,都能內化成自己的想法,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學。
在跟師弟教學的過程中順便閒聊,發現師弟也是看了葉問電影後對詠春拳有興趣,於是我在解說左右手同時防守又攻擊的「攤打」技巧時,就會舉電影中的橋段,讓師弟知道我們正在不斷反覆練習的枯燥技巧,就是葉問在電影中擊敗敵人的技巧。
攤打看似簡單,但對師弟來說卻像第一次學習運球上籃,因為不熟悉,所以會在腦中先想像下一步動作,手腳才做出反應,這是初學者學習詠春拳,或是任何運動的正常反應。尤其當一樣的技巧,交換左右手出拳的姿勢後(左右手上籃),難度又增加了。
師傅每次在大家對練的過程中,都會用不同的角度舉例,協助大家更好理解詠春拳。第一次教學當天,師傅提到駭客任務的電影,尼歐學習任何技能,就像灌軟體到電腦一樣,直接灌到腦袋裡。但現實世界無法這麼做,詠春拳是一種不能寂寞的拳法,就像學習語言的口說技巧,要精進這套拳法(語言),與人對練黐手(對話)是必經的過程。
當葉問或李小龍投影在你面前......
不過要像師傅一樣,年輕練拳時每天去拳館報到,一次就練 5 個小時以上,在時間和金錢上對許多人來說都有難度,但如果能有個機械人,像尼歐一樣將詠春拳軟體灌進去,目的是能和真人黐手,或是有個設備灌了詠春拳軟體後,能投射出一個虛擬人像,藉由捕捉真人的移動的角度和速度,和真人對練黐手......
如果真的能研發出這套設備,不論是機器人或投影設備,核心的產品將會是「軟體」。想像一場籃球賽之前,對方選手的技巧和球隊戰術,經由錄下數十、數百場的比賽後,編製成一套軟體灌進設備中,另一隊就能在比賽前,用投影的方式投出 5 個對手球員,模擬比賽過程,甚至連整個球場氣氛、裁判尺度,都可以事先預演。
簡單來說,就是 NBA 的主機遊戲,能投影出球員人像,做出跟現實世界中一樣的動作,並能與真人互動。
如果師傅只是一套軟體
回到詠春拳,當這套設備普及後,每個人都能在家與葉問的人像對練黐手詠春拳,拳館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師傅這個角色會被淘汰嗎?
我覺得不會,除非葉問人像背後的軟體,能自我學習並進化到針對不同的真人因材施教,提升心靈與觀念上的啟發,不然葉問人像也就只不過是個會動的木人樁,被動地接受人類編寫的程式才會更新,而我們叫「它」葉問。
關鍵時刻,人的價值。
就像任何歷史上偉大的運動員,即使我們可以模仿他們的動作,但最難模仿的,是當他們遇到逆境被擊倒時,負傷爬起後,奮力揮出的一記直拳、一發全壘打、一顆三分球......,那個關鍵的瞬間,能扭轉比賽的勝負,比的不再是技巧的熟練程度,而是勇氣、責任,與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