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5年2月7日

從歷史看美國的「征服與重建」模式:從八國聯軍到戰後日本的啟示


作者:潘釔天




在國際關係中,美國展現出一個獨特的模式 - 先以強大武力震懾對手,再投入大量資源協助重建。這種「先打你一頓,再幫你重建」的策略,在近代史上有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:八國聯軍後的清帝國援助,以及二戰後的日本重建計畫。


八國聯軍後的清帝國援助


1900 年的八國聯軍之役後,清帝國被迫簽訂《辛丑條約》,需賠償白銀 4.5 億兩。然而,美國在收到賠款後採取了一個極具遠見的政策。1908 年,美國國會通過決議,將部分庚子賠款退還給清帝國,並指定用於教育用途。這筆金額約為 2500 萬美元,成為了改變未來中國教育版圖的重要資金。

具體的援助項目包括:

  • 創辦清華學堂(今日的清華大學前身)
  • 設立庚子賠款獎學金,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
  • 協助建立現代化醫療機構,如北京協和醫院
  • 支持基礎教育發展,引進西方教育理念


二戰後的日本重建


二戰末期,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,造成重大傷亡,迫使日本投降。然而,戰後美國並未採取報復政策,反而啟動了大規模的重建計畫。在麥克阿瑟將軍擔任盟軍最高統帥期間(1945-1952),美國推動了一系列改革並提供巨額援助:

  • 1946-1952 年間的直接經濟援助約達 18 億美元(相當於今日約 200 億美元)
  • 額外提供的軍事採購訂單約 50 億美元,為日本經濟注入重要資金
  • GARIOA 計畫(政府救濟佔領區援助)提供約 23 億美元的民生物資援助
  • 1954 年的 MSA 協定(相互安全援助協定)提供額外 7 億美元軍事援助


美國模式的特點


美國的這種「征服與重建」模式具有幾個顯著特點:

  • 武力震懾:首先用壓倒性軍事優勢確立主導地位
  • 制度重塑:協助建立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政治經濟制度
  • 資源投入:提供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持,援助金額往往達到 GDP 的顯著比例。
  • 人才培養:重視教育投資,培養親美派精英
  • 市場開放:通過貿易關係建立長期依存

這種模式雖然起始於武力征服,但其最終目標是建立穩定的友好關係,使對方成為區域穩定的支柱。這不僅服務於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,也為被征服方帶來現代化所需的軟硬體建設。

從八國聯軍到戰後日本的經驗表明,美國善於運用「硬實力」與「軟實力」相結合的策略,在確立優勢地位後,往往能夠通過援助與重建,將敵對關係轉化為合作夥伴關係。這種模式雖然充滿爭議,但確實在維護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