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5月22日

芬蘭如何抵抗蘇聯共產黨?


作者:潘釔天




陣亡 1 個芬蘭人,就會有 8 個蘇聯人陪葬。


曾經作為俄羅斯的自治區的芬蘭,在 1917 年獨立後,在 1938 年遭到蘇聯入侵,爆發冬季大戰。芬蘭和蘇聯的邊境接壤,不像台灣與中國之間有台灣海峽,人口和軍事實力超過芬蘭數倍的蘇聯, 要輾壓芬蘭似乎是輕而易舉。

但是芬蘭讓蘇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,在《動盪》一書中,作者賈德戴蒙有非常精采的描述。每陣亡 1 個芬蘭人,就會有 8 個蘇聯人陪葬。芬蘭軍隊只有 12 萬人,要對抗蘇聯大軍 50 萬人。

即使頑強抵抗,芬蘭的領土卡累利阿最終還是被蘇聯佔領,但已讓蘇聯元氣大傷,原定計畫是兩個月內要攻入赫爾辛基。雙方協議停戰。




1941 年芬蘭獲得納粹德國的支援,發起「繼續之戰」奪回卡累利阿,甚至直逼蘇聯的列寧格勒。芬蘭並沒有將納粹德國視為盟國,只是一起作戰的國家。至於為何沒有其他歐陸國家協助芬蘭?逼得芬蘭只能跟納粹德國合作?


戰勝國居然和戰敗國求和?


是因為當時各國害怕捲入與蘇聯的戰爭,消耗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。芬蘭得不到太多理念相近的國家的支援,明白和平只能靠自己,但本身資源不足,只能選擇和納粹德國合作。

1944 年蘇聯再度發動攻擊,芬蘭依舊頑強抵抗,看似成功抵禦蘇聯入侵的芬蘭,卻派代表前去莫斯科談和。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,戰勝國居然和戰敗國求和?

芬蘭的統總巴錫基維和繼任者凱科寧為了取信蘇聯,尤其是史達林,幾乎答應了蘇聯所有的條件,目的是要讓蘇聯沒有理由再侵犯芬蘭,讓芬蘭保持一個獨立國家,比成為蘇聯的附庸更有價值。

芬蘭答應的項目,大致上包含:

  • 賠償 3 億美元給蘇聯
  • 審判戰時的芬蘭指揮官
  • 驅逐芬蘭境內的德國駐軍
  • 割讓卡累利阿、南部海軍基地、北極海的港口和礦區
  • 讓芬蘭共產黨合法化
  • 大量進口蘇聯的產品

這些條件對於台灣人來說,非常不可思議,等於是讓台灣對中國共產黨言聽計從。而芬蘭在當時也是民主國家,更讓我驚訝的,是芬蘭人非常團結,即使看似喪權辱國的條件,芬蘭人全部吃下。


高度凝聚的國家認同


為了償還一大筆賠償給蘇聯,芬蘭順勢從農林業為主的國家轉型成為重工業國家,這過程當然沒有這麼簡單,需要非常多領域的配合,以教育來說,為了讓每個人都有產值,學校教育就必須教會每一人,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許多人都推崇芬蘭的教育政策與實際的效率,其實背後是有不得不的壓力。

另外,對於民主國家來說,自由言論是非常重要的權利,但是芬蘭為了不激怒蘇聯,政府和媒體都會自我審查,不報導蘇聯的負面新聞。芬蘭人民也了解政府的目的和苦衷,作為小國的無奈和無助,為了保持芬蘭的獨立,這樣的選擇或許不是最好的選擇,卻是唯一的選擇。

一樣是面對鄰國的威脅,台灣幾乎是不可能效法芬蘭的做法,對中國的條件全盤接受。

台灣的戰略位置也和芬蘭完全不同,光是一個台灣海峽,就讓中國侵犯台灣的成本大增,台灣與世界的連結,也比當時的芬蘭更深,更明白的說,台灣在全球化的過程中,比當時的芬蘭更有價值。芬蘭可以讓台灣學習的,是高度凝聚的國家認同。

讓我們獨立,我不弄你,你也不要弄我。如果你要打破這樣的狀態,我一定會讓你付出巨大代價。


閱讀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