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潘釔天
幾年前,我在瑞士策馬特旅館登記時,地方老闆娘看護照寫下「China」,我糾正她:「是 Taiwan。」
她只是微笑回問:「separatist?」
等等,分離份子?怎麽好耳熟?
中國不就是這樣主張的嗎?長期以「一個中國原則」主張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,並將台灣當局視為地方政權,在國際場合推動以「中國台灣省」稱呼台灣。
為什麽一個瑞士地方阿姨看台灣的角度,會跟中國的立場相同?
因為她不知道,台灣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「一省」,而是國共內戰後,兩個政權分治的結果。
正在閱讀《世界之鑰: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》這本書,作者林蔚昀指出,在波蘭,台灣有時被視為「大中國的一部分」,有時又被稱為「好的中國」--一個自由、開放、民主的中國。
難怪瑞士地方阿姨會認為,我想要她修改登記的國籍,從中國改成台灣,台灣就是分離份子,是叛省。
這種矛盾的認知,反映出冷戰以來東歐世界對台灣的複雜觀感。
這本書用字很精煉,描述情境非常現代好懂。作者林蔚昀精通波蘭文,考據很講究,全書跨度超過 300 年,聚焦在波蘭與台灣(福爾摩沙)的相遇。
每章內容都有引用或參考超過 100 個以上的資料,每一章獨立出來都可以拿去期刊投稿了。整本書超過 500 頁,但閱讀起來非常沉浸易懂,是少見描寫波蘭與台灣的書籍。